





















以上是王长河老师的部分证书





以上是王长河老师的部分作品

王长河:男,字瑞墨,号法龙,1972年6月17日出生于北京平谷。书法家协会会员,自幼酷爱书法艺术,并擅长诗词,先后毕业于北京硬笔书法学会、庞中华硬笔书法学院。师从著名书法家庞中华先生,并常得著名书法家司惠国先生指教。许多作品已被国家机构及海内外友人永久收藏。
盛世中华-全国百业杰出新闻人物国庆60周年座谈会特邀嘉宾,首届国际硬笔书法教育成果大展赛组织委员会副主任,中国《写字教育》杂志编辑委员会副主任,《科技信息》报艺术顾问,《名家风范-中国当代艺术名家名作经典图目》编辑委员会顾问,国家文化网艺术顾问,中国国学学会国学研究员,中华民族友好协会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,中国求是书画院院士,中华诗词学会会员,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,中国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,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会员,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,中国残疾人书法家联谊会会员,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会员,中国东方书谱书画艺术研究院理事,中国民族文化研究院常务理事,中国长城魂当代诗书画家协会副主席,红旗飘飘书画院残疾人分院院长,中郡智库网—残疾人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主任。

残疾人书法家王长河访谈录
坎坷人生路——书法家王长河的途程
一名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70后,因儿时患小儿麻痹音带受损 不能准确发音,后又因眼瘤,右眼被切除。书法和诗词是他一生所追求的梦想,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走上了自学之路。在通往高雅艺术的途程中,倍受世人的嘲讽和家人的不理解,在常人难以想象的生活环境里,走过了漫长而艰辛的自学之路。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——农家子弟王长河。
主持人:请简要谈一下您的童年时期。
王长河:我1972年出生于北京平谷镇胜利街村一个农民家庭,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儿子,三岁时,因患眼瘤右眼被切除,随后又因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导致口齿不清,行动有些不便,俗称小儿麻痹。
主持人:您的童年生活经历真是苦难交加异常艰辛,您上小学的那个年代学校还是收费的,国家还没有推行九年义务制教育,能谈一下您在小学、中学的学习生活吗?
王长河:当时,母亲在家务农,父亲在外打零工,挣一点小钱以养家糊口,我11岁时,父母决定拿钱供我读小学,学一点知识,以后也好生存,但残疾人的求学之路异常艰辛,最后是以旁听生的身份进入校园,但学费还要照交,还有很多活动不能参加,还要忍受校园里同学们的歧视与嘲讽,在我内心留下了无法磨灭的阴影。学习期间,由于我的手写字不方便,字迹很潦草,课余时间,其他同学都在嬉戏打闹的时候,只有我一人独自在教室练习写字,把那些不会写的字反复练习,直至写会为止,也就是从那时起对书法艺术萌生浓厚兴趣。说实话,那时并不知道书法是什么,只是一心要把字写好。
主持人:您小学毕业之后又接着上中学了吗?是什么机会让您真正踏入了书法艺术的殿堂。

王长河:因为我们小学不是完全小学,只能上到五年级,因此,要想继续求学就需要转学,但那所学校因为我身有残疾,拒绝了我的要求,就这样,小学没毕业就辍学在家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在报刊上看到北京硬笔书法学会培训函授招生的启事,于是,我报了名,从此开始了自学之路,由于是函授,对于我来说是最好的学习途径,之后又在庞中华硬笔书法书法学院(函授)进行专业深造,在此期间,逐渐充实了自己,树立了自强的信心,也逐渐开始参与众多书画活动。2001年,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参加了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办的展览,没想到居然入选了,并由此加入了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;2002年,我的硬笔书法作品参加并入选中日书画大展,且在大展中获奖,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参加国际性展览并获奖;2003年,作品又被载入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主编的《新世纪硬笔书法大观》,2004年,作品在第二届中国·常德诗人节暨书画艺术全国书法美术展获优秀奖等,这更加激励、鼓舞了我的自信心。
主持人:自此,您的硬笔书法得到了社会大众的认可,成为了一个硬笔书法家,并参加了很多展览,获得诸多奖项。那么,您是如何开始毛笔书法创作并逐步走向软硬兼修的艺术道路呢?
王长河:2002年,我尝试着给著名硬笔书法家庞中华老师写了信,当我收到庞老师的亲笔回信时,心里万分激动,看过回信之后,我笑了,庞老师在信中告诉我,这是在他日常工作中的稿件里无意中看到的,当庞老师仔细看过内容之后才发觉,原来是我给他写的信,因为我是以庞老师的楷书笔体给他书写的,他自己都难辨真伪。之后经他特批和举荐,我加入了中国硬笔书法协会,并在他名下的书法学院进行深造,当他得知我是一个残疾人时,更是关爱有加。同年8月,我接到了中国东方书谱书画艺术研究院的邀请并担任该院的理事后,结识了著名硬笔书法家司惠国老师,我对他神交已久,这次得到他的指导,我兴奋不已,司老师的谦和使我感觉很亲近,让我更加尊重与敬仰司老师,他为我题写了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》,以激励我在书法道路上不断攀登,笔耕不懈;他又亲自为我题写斋号《瑞墨斋》。我是不幸的,也是幸福的。因为我能得到两位名家的指导。我珍惜这一切,更加勤奋。在此期间,我又开始尝试作诗,先后又接到了众多书画和诗词组织以及报刊杂志聘请和吸收,担任会员,理事,常务理事,副主席,名誉顾问等职。我在练习硬笔书法之初就有练习毛笔书法的想法,但是经济条件不允许,练习毛笔字的墨汁和宣纸需要花费更多,慢慢地有了一些经济基础之后,才开始软硬兼修的。
主持人:那您是从什么时间开始想要筹办一个残疾人书画家交流平台,以便让残疾人充分了解自己的才能,释放自己的才华,让健全人体会到残疾人的疾苦,人生之路充满艰辛与坎坷。接下来还有什么项目或举措来逐步完善您心中的梦想,以及在日后漫长的途程中将要做些什么。
王长河:在这个不断学习进步的过程中,我逐渐参加了一些公益活动,大众的认可度逐年提高,我常常想起我的朋友们——那些贫困的残疾人艺术家,不断地问自己,我能不能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,为大家搭建一个宣传推广交流展示的平台,真真正正地为那些需要帮助的残疾人艺术家办一些实事,使其艺术作品产生经济价值,逐渐增强残疾人艺术家的自信心和他们之间的凝聚力。终于在2014年,由我筹建的一个特殊群体的文化艺术组织——长河残疾人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成立了,交流中心的成立,得到了众多残疾人艺术家的肯定与响应,也得到了社会上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家们的热心支持和鼓励。而心里始终有一句座右铭一直激励着我努力向上攀登,“努力不一定成功,但成功必须努力”。我相信,常人能做到的他们同样可以做到,甚至比那些所谓的健全人做得更加出色,一个人身体残缺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心理残缺。我深知,我只不过是一名书法爱好者,一个极为普通的“残疾”人,我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的空间,更渴望同道前辈们的教诲和提携,使自己的书艺得以不断的提高。谢谢。
运营人员:王元 NZ018